世界湿地日
2025年2月2日是第29个世界湿地日,第3个联合国湿地日,主题是“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湿地保护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贡献。
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等生态服务功能,同时提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参与湿地保护,认识湿地、了解湿地、爱护湿地!
世界湿地日期间,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围绕“保护湿地 共筑未来”这一主题,重点宣传《湿地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湿地保护修复、合理利用、建设管理等工作,向全社会宣传展示湿地保护修复成效,营造保护修复湿地的良好氛围。
2月2日当天,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面向所有市民免费入园,邀请广大市民游客共同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免费入园}
免费政策:2月2日免费入园
船票政策:6周岁或1.2米以上,70周岁以下须购买游船票,20元/人/次
温馨提示:6周岁以下或1.2米以下,70周岁及以上,以及原享受免票政策人群无需购买游船票
新中国成立以来,湿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
湿地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湿地保护,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初步建立了湿地保护体系。目前,我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湿地力量。
红树林保护行动促进全球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出台《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2023年6月开展的行动计划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南方五省区已累计营造红树林4656公顷、修复红树林4752公顷,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2023年,中国加快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各项筹建工作,参加并促成《湿地公约》第62次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提交的关于在中国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国际红树林中心将成为独立运行、非营利的政府间国际机构,面向公约缔约方和其他有红树林分布的非缔约方国家开放,通过知识共享、技术合作、宣传教育和试点项目等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全球合作。
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得到进一步治理
互花米草防治是中国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的长期性工作,印发《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近年来,中国开展专项行动,安排中央财政互花米草补助资金,不断加大互花米草防治力度。国家林草局组织编制《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技术指南》《互花米草监测技术指南》,启动“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完成全国互花米草调查,印发《全国互花米草调查报告》,建立互花米草分布基础数据库,并据此全面推动各省开展年度除治任务落图工作。当前,福建、山东、辽宁、海南等省已完成全域范围内互花米草清除工作,全面转入管护和生态修复阶段。